返回第138章 北疆无战事(1 / 2)红楼之贾环科举路首页

午门的钟声敲了九下,浑厚的声浪震落了屋檐上的积雪。隆庆帝站在承天门上,玄色龙袍的下摆在朔风中猎猎作响。他望着德胜门外绵延十里的凯旋队伍,最前方那面残破的"戚"字大旗在风中呼啦啦地翻卷,旗面上的箭孔在阳光下清晰可见。

"奏乐!"礼部尚书一声令下,编钟与磬声同时响起,清越的金石之音穿透云霄。戚继光率众将跪在御道中央,铁甲碰撞声与乐声交织。当皇帝亲手将紫金冠戴在他头上时,冠冕上的明珠相互碰撞,发出细碎的脆响。

突然,队伍后方传来一阵骚动。几个士兵押着个铁笼缓缓前行,笼底的木轮碾过青石板,发出吱呀吱呀的呻吟。笼中蜷缩着蒙古小王子,他手腕上的铁链随着晃动叮当作响。围观百姓中不知谁扔了个烂菜头,"啪"地砸在笼柱上,汁液缓缓滴落。

"陛下,"戚继光解下腰间尚方宝剑,剑鞘与金砖相触发出清脆的磕碰声,"臣请将此剑归还。"隆庆帝却按住他的手,指尖触到剑柄上那些经年累月摩挲出的凹痕:"爱卿可知,朕为何赐你此剑?"

文渊阁的铜炉里炭火正旺,偶尔爆出噼啪的轻响。贾环跪在绒毯上,额头渗出细密的汗珠。他面前摊开的奏折里夹着几个沾泥的土豆,在紫檀案几上滚出几道泥痕。

"此物真能亩产二十石?"首辅高拱用象牙笏板拨弄着土豆,笏板与粗粝的薯皮摩擦出沙沙声。窗外北风呼啸,吹得窗纸哗哗作响,仿佛也在质疑这个天方夜谭。

贾环的喉结滚动了一下:"回阁老,吕宋商船带来的老农说..."他的话被突然推开的殿门打断。隆庆帝大步走入,腰间玉佩叮咚相撞:"朕刚见过市舶司呈上的南洋图册。"他甩出一卷海图,羊皮纸在案上滚开时发出轻微的沙沙声。

三日后,一场奇特的春耕礼在漠南举行。皇帝亲自扶犁,犁铧破土的闷响惊起了田鼠。贾环跟在后面播种,每个土坑里放入切块的土豆时,都能听到薯块落地的"扑通"声。随行的蒙古贵族面面相觑,他们腰间的银饰随着不安的动作叮铃作响。

秋收时节的场景更令人震撼。老农颤抖的手扒开土层,挖出一串串硕大的土豆,泥土从薯块上簌簌掉落的声音连成一片。"神物啊!"户部侍郎的算盘珠子打得噼啪响,"一亩地养活五口人还有余!"

但意外发生在运输途中。一船发往辽东的种薯在海上发芽,嫩芽穿透麻袋的细微声响被水手忽略。等抵达金州卫时,舱底已弥漫着淡淡的腐臭味。指挥使气得摔了茶盏:"三十万斤种薯全完了!"碎瓷片飞溅的脆响吓得书记官毛笔坠地。

贡院的梧桐叶开始泛黄时,一道圣旨震惊天下:"今科取士扩额三倍!"宣读圣旨的鸿胪寺卿话音未落,国子监的铜钟就当当作响,惊飞了栖息的鸦群。

备考的举子们挤爆了京城的客栈。浙江来的徐举人正在温书,突然被隔壁的争执打断——几个书生为争抢《农政全书》撕破了扉页,纸张撕裂的脆响格外刺耳。"北疆缺的是能吏!"徐举人蘸墨的毛笔重重一顿,墨汁在砚台中溅起细小的水花。

考试当日,五更的梆子声还没停歇,贡院外已排起长龙。搜身的衙役突然从某举子袜筒里摸出几卷蝇头小抄,纸页抖开的沙沙声引来一片哗然。监考官冷笑:"流放辽东!"铁链拖地的刺耳声响彻胡同。

第二场的策问题让许多考生傻了眼:"论土豆种植与边疆屯田"。有人急得折断毛笔,竹管断裂的脆响此起彼伏。唯独徐举人奋笔疾书,笔尖在宣纸上划出的沙沙声如春蚕食叶——他家世代务农,早把贾环刊印的《薯蓣录》翻得起了毛边。

放榜那日,暴雨如注。报喜的铜锣声穿透雨幕,混着踩踏水洼的噼啪声。徐举人挤到榜前时,官靴已浸透了雨水,每走一步都发出咕叽咕叽的声响。当他看见自己名列二甲时,怀中揣的土豆标本"咚"地掉进积水里。

山海关外的官道上,移民队伍绵延二十里。最前方是扛着"辽东屯田司"大旗的骑兵,马蹄踏碎薄冰的脆响惊飞了路边的麻雀。第七户的王老汉回头望了望关城,腰间的铜烟袋锅随着转身叮当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