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33章 倭国的抵抗(2 / 2)红楼之贾环科举路首页

博多港的夜色中,一艘明军商船悄然靠岸。船身漆成倭国商船常见的靛蓝色,但吃水线附近隐约可见被遮盖的炮窗。锦衣卫指挥使陆炳戴着倭国商人常见的立乌帽子,腰间却暗藏三柄淬毒手里剑。

"记住流程。"陆炳对身后的通译低语,声音淹没在浪涛声中,"见到毛利元就,先呈汝窑天青釉茶盏,再说"明月照大江"的暗语。"

他们穿过戒备森严的港口,沿途看见不少倭国武士正在操练新购的葡萄牙火绳枪。陆炳眯起眼睛——这些火枪的制式,与上月澳门葡萄牙商会失窃的那批完全一致。

与此同时,鹿儿岛外的海面上,十二艘明军战船正借着月色逼近。旗舰"震远号"的船舱内,炮手们正在用绒布擦拭新式佛郎机炮的膛线。这种改良后的后装炮射速是传统火炮的三倍。

"换开花弹。"水师把总低声命令,"瞄准他们的天主堂。"他嘴角浮现冷笑,"既然岛津氏这么喜欢和葡萄牙人打交道..."

黎明时分,第一发炮弹精准命中港口教堂的十字架。爆炸声中,停泊在港内的三艘葡萄牙商船慌忙起锚,却撞上了明军事先布下的铁索障碍。

石见银山的矿洞深处,毛利家监工吉川正监督矿工搬运矿石。突然,火把的光影剧烈晃动,伴随着杂乱的脚步声和倭语的惊呼。

"怎么回事?"吉川按住刀柄,却见矿工们惊恐地指向洞口。那里,一队明军火枪手正踏着整齐的步伐推进,枪口上的三棱刺刀寒光凛凛。更令人震惊的是,他们身后跟着毛利家的重臣小早川隆景。

"奉大明皇帝旨意。"为首的明军将领用生硬的倭语宣布,手中展开一道绣着金龙的圣旨,"此山暂由天朝接管。"他特意转向小早川,"当然,毛利家的分成...照旧。"

吉川刚要抗议,小早川却叹了口气:"这是主公的意思。"他压低声音,"岛津家背盟在先,与葡萄牙人密谋瓜分银山..."

突然,地面剧烈震动,远处传来闷雷般的爆炸声。矿工们惊恐地趴在地上,碎石簌簌落下。

"不必惊慌。"明军工兵百户咧嘴一笑,露出被槟榔染红的牙齿,"这是在拓宽矿道。"他拍了拍身旁的木箱,里面整齐码放着工部新研发的"霹雳火药"。

洞口处,一队工匠正架设奇特的装置。那是贾环从《武备志》中找到的"龙吸水"提水机,可以将矿洞深处的积水快速排出。更远处,满载白银的马车已经排成长龙,车轮上新装的铁箍在晨光中闪闪发亮。

岛津义弘的军帐内,地图被撕得粉碎。这位九州霸主一脚踢翻案几,清酒洒在名贵的波斯地毯上。

"毛利家的援军呢?织田承诺的铁炮队呢?"他揪住传令兵的衣领,目眦欲裂,"五天前就说已从广岛出发,现在连个鬼影都没有!"

帐外突然传来骚动,浑身是血的武士踉跄闯入:"大人!明军攻陷了樱岛炮台!"他哭喊着补充,"亲眼看见...看见毛利家的三叶葵旗出现在明军舰队中..."

几乎同一时刻,京都御所的朝堂上,织田信长的使者正在慷慨陈词:"...明国狡诈,诸公切莫中其离间之计!"但台下大名们交头接耳,目光闪烁。

德川家康悄悄退出大殿,在回廊阴影处对心腹低语:"去告诉明国使者,我三河武士愿为"东亚和睦"效力。"他摩挲着腰间新得的明国玉佩,"顺便...打听下他们那种连发火铳的价钱。"

横滨明军大营内,戚继光正在烛下阅读战报。案头摆着三份密信:毛利家正式退出联军;岛津氏请求停战和谈;织田信长则扬言要"火烧比睿山"以儆效尤。

"报!京师八百里加急!"

戚继光展开圣旨,金龙纹样的绢帛上,隆庆帝朱批的八个大字力透纸背:"以夷制夷,步步为营"。圣旨下方附着贾环的亲笔密函,详细列出了倭国六十八个藩国的矛盾清单,甚至标注了各家大名的宠妾姓名。

将军走到帐外,海风送来隐约的炮声。但这已不是战斗的轰鸣——而是明军工兵在爆破新矿脉的声响。远处石见银山的方向,第一缕阳光正照在山巅的明军旗帜上,那抹红色在晨曦中鲜艳如血。

山下,二十辆满载白银的马车正缓缓驶向横滨港,车轮碾过的泥土里,几株野樱含苞待放。更远处的海面上,新到的补给船正卸下更多龙涎香和象牙——这些都是用第一批白银从南洋换来的奢侈品。

戚继光转身回帐,提笔在作战图上画下一个新的箭头,直指京都。笔尖悬而未落之际,亲兵来报:"德川家的密使到了,带来织田军的布防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