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33章 倭国的抵抗(1 / 2)红楼之贾环科举路首页

晨雾如纱,笼罩着横滨港新建的木质码头。郑世昌站在三丈高的了望台上,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腰间的燧发手枪。这是工部最新研制的六连发火铳,象牙枪柄上雕着精细的蟠龙纹。海风裹挟着咸腥味扑面而来,吹动他猩红的斗篷。

"大人!东南方发现舰队!"了望兵突然高喊,声音因激动而变调。

郑世昌举起单筒望远镜,镜片里渐渐浮现出令人震撼的景象——三百艘福船、楼船组成的庞大舰队正破浪而来,主桅上猩红的"明"字战旗在朝阳下猎猎作响。最前方的"定远号"舰首新装的铜铸麒麟在晨光中熠熠生辉,两侧炮窗全部开启,黑洞洞的炮口泛着冷光。

"传令各营。"郑世昌放下望远镜,转头对亲兵道:"让通译带上那些归顺的倭商,准备接应大军。"他顿了顿,目光扫过港口新建的粮仓和火药库,"特别是那个小西行长,此人对各藩内情了如指掌。"

戚继光的帅帐设在原倭国代官所,十二盏青铜油灯将室内照得通明。沙盘前,十几位将领面色凝重。沙盘上的倭国地形栩栩如生,但插满的黑色小旗却形成一道弧形防线,从北陆道一直延伸到九州。

"最新军报。"水师参将杨文重重拍案,震得沙盘上的小旗簌簌抖动,"毛利、岛津、上杉、武田、织田等二十三藩结成"抗明联合",总兵力不下八万!"

帐内一片哗然。蓟镇副总兵瞪大眼睛:"这些世仇怎会...?"

"据细作探知。"锦衣卫千户陆炳掀帘而入,斗篷上还带着夜露,"倭国天皇在京都召开紧急御前会议,赐下"三神器"中的天丛云剑给联军统帅。"他取出一卷密信,"更麻烦的是,他们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号,连一向亲明的对马宗家都倒戈了。"

戚继光沉默地拨弄着沙盘上的红色小旗,那是明军的部署。突然,他手指一顿,点在石见银山的位置。沙盘上的银山模型用真银箔贴面,在烛光下泛着冷冽的光芒。

"报——!"传令兵疾奔入帐,"先锋斥候在甲斐遭遇倭国铁炮队,折了七个弟兄!"他递上染血的箭书,"这是倭军射来的战书。"

八百里加急送抵紫禁城时,隆庆帝正在文华殿批阅奏章。当看到"二十三藩联合"的字样时,朱笔在宣纸上洇开一团刺目的红晕。

"宣内阁、五军都督府即刻议事。"皇帝的声音平静得可怕,但侍立的太监发现,陛下手中的青花茶盏已经出现了细微的裂纹。

文华殿内,兵部尚书张翰第一个出列:"臣请增派宣府铁骑三万,辽东精锐两万,一鼓作气直捣京都!"他的朝笏因激动而微微颤抖,"倭寇乌合之众,岂能挡我大明虎狼之师?"

"万万不可!"户部侍郎刘体乾急忙反对,"劳师远征,每日粮饷耗费巨万。眼下黄河决口尚未修复,若..."话未说完就被工部尚书打断。

"刘大人此言差矣!"工部尚书指着殿中央的倭国沙盘,"石见银山已探明储量,足够修十道黄河大堤!"

争论愈演愈烈之际,角落里的贾环轻咳一声。隆庆帝目光一闪:"贾卿可有良策?"

贾环缓步出列,手中捧着一卷泛黄的海图。他今日特意穿着御赐的孔雀补服,在满朝朱紫中显得格外醒目。

"臣观倭国地形,其患不在兵多,而在心齐。"他展开海图,手指划过各藩犬牙交错的领地,"这些大名表面联盟,实则各怀鬼胎。"说着取出一份密报:

"锦衣卫探得,岛津家上月仍在与葡萄牙人秘密交易佛郎机炮;织田信长刚镇压了领内农民一揆;而毛利家..."他意味深长地顿了顿,"最关心的始终是石见银山的收益分成。"

贾环突然将一枚象牙棋子"啪"地按在沙盘上的石见位置:"臣建议双管齐下——明发檄文,宣称我军只为讨伐僭越的岛津氏,与各藩无涉。"他又取出一枚黑棋推倒,"同时密遣使者,许诺保全毛利家对银山的份额..."

"此乃姑息养奸!"礼部尚书厉声打断,白须颤动,"堂堂天朝,岂能与蛮夷谈条件?"

贾环不慌不忙地躬身:"老大人明鉴。当年太祖平定云南,亦曾"以夷制夷"。今倭国形势..."他忽然从袖中取出一本簿册,"这是各藩历年仇杀记录,仅过去十年就有大小战事七十六次。"

隆庆帝突然抬手,殿内顿时鸦雀无声。皇帝的手指轻轻敲击龙椅扶手:"继续说。"

"再派水师佯攻岛津氏的鹿儿岛。"贾环的手指在沙盘上划出一道弧线,"其必向盟军求援。而毛利家若按兵不动..."他轻轻推倒代表联军的黑色小旗,"盟约自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