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4月28日,凌晨四点三十分,武汉机床厂。
谢一扬的奔驰560SEL碾过厂区积水的坑洼,车灯划破黎明前的黑暗。他摇下车窗,早春的冷风裹挟着机油味灌进来,远处厂房轮廓像头垂死的巨兽趴伏在地平线上。
“扬哥,都安排好了。“张铁柱的机械眼在黑暗中泛着红光,液压驱动的左臂展开全息投影,显示出厂区平面图,“三号车间还有十七个老顽固在绝食,其他工人都被清退了。“
谢一扬的指尖在真皮座椅上轻敲。三天前,他以“零元并购“接管这家拥有五十年历史的国营大厂时,就预料到会有抵抗。但没想到那些老工人如此顽固——他们竟然把德国进口的精密机床焊死,自己躺在设备周围绝食抗议。
“周局长那边?“
“凌晨三点通过气,警方会晚两小时到场。“张铁柱的机械臂发出轻微的电流声,“足够我们处理"医闹"了。“
车停在办公楼前,谢一扬整了整阿玛尼西装的领口。铂金袖扣在车灯下泛着冷光,像两颗没有温度的星辰。厂长办公室的灯亮着,一个佝偻身影站在窗前——原厂长李卫国,曾经获得过“全国劳动模范“称号的老党员,现在不过是条丧家之犬。
“谢董事长...“李卫国转身时,谢一扬注意到他手里攥着把大号活动扳手,指节因用力而发白,“那些机床是国家花了三百二十万外汇从德国买的,精度能达到0.001毫米...“
谢一扬径直走向保险柜,输入周明远提供的密码。柜门弹开,里面整齐码放着厂房地契和设备清单。他抽出最厚的那本《Waldrich Coburg数控导轨磨床操作手册》,随手扔进废纸篓。
“现在它们是扬帆实业的资产。“谢一扬用脚尖拨了拨手册,“而我的公司不需要会说话的废铁。“
李卫国的扳手“咣当“掉在地上。老人突然跪下,额头重重磕向地面:“谢总!厂里八百多号人等着吃饭啊!那些机床还能用三十年...“
谢一扬侧身避开,铂金袖扣擦过老人花白的鬓角。前世记忆浮现——2035年的武汉机床厂旧址上,矗立着他投资的“长江金融中心“,楼高328米,每平米售价够普通工人挣三十年。
“张主任。“谢一扬头也不回地走向门口,“带李厂长去看看"医闹"准备得怎么样了。“
三号车间灯火通明。十七名工人围坐在那台价值连城的德国机床旁,脖子上挂着“誓与设备共存亡“的硬纸板。最前面的老技工刘建国正用煤油灯加热饭盒,蒸汽里飘着玉米糊的酸味。
“老刘,谢总亲自来谈条件了!“李卫国被张铁柱推搡着走进车间,声音发颤。
工人们沉默如铁。只有机床上的LED屏还亮着,德文界面闪烁着“WARTUNG ERFORDERLICH“(需要维护)的警告。
谢一扬的皮鞋踩在油污地面上,发出黏腻声响。他打量着这台三米高的精密机械——灰绿色外壳上贴着泛黄的德语操作说明,透明观察窗里可见排列如钟表零件的传动机构。前世他参观过德国工厂,知道这种机床能加工航母螺旋桨的曲面。
“各位师傅。“谢一扬从公文包取出文件,“这是市里批准的改制方案。每人补偿三个月工资,四十岁以上的安排去扬帆电子厂当保安。“
老刘的饭盒“咣“地砸在机床上,玉米糊溅到谢一扬的裤脚:“放屁!这机床是82年我们用出口创汇买的!光那套海德汉系统就值...“
“值多少?“谢一扬突然提高音量,回声在车间震荡,“现在深圳的私营厂用日本二手设备,加工费只有你们的十分之一!“他踢了脚机床基座,“而你们去年亏损四百七十万!“
工人们骚动起来。有人开始咳嗽——连续三天的绝食和熬夜已经耗尽了这些四五十岁汉子的体力。谢一扬注意到他们手边的葡萄糖注射液瓶,嘴角微扬。虚弱的人更容易失控。
“谢总!“老刘突然扑上来抓住他的袖口,油污在阿玛尼面料上晕开,“让我们把最后一批军工订单做完!那是给核潜艇的精密齿轮...“
张铁柱的机械臂“咔“地锁住老刘喉咙。谢一扬慢条斯理地掰开老人手指,对着灯光检查袖扣是否受损:“核潜艇?“他轻笑,“军方现在采购的是我的扬帆特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