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洛郡,城中刺史府的正堂内。
李文昊神色凝重,有些疑惑地听着郑启瑞讲述,期间,他的眼神不自觉地频频看向李家家主李修文,手指摩挲着手中纸张。
李文昊沉思许久,脸上渐渐浮现笑意,微微颔首,缓缓开口:“既然其他各家都如此深明大义,那本官自然也没有拒绝的道理。”
话锋一转,李文昊感慨道:“只是,咱们上洛郡与长安城之间交通颇为不便。前些时日,本官翻阅郡中典籍,竟发现上洛到长安还有另一条路,无需绕行。只可惜,此路年久失修,如今怕是难以通行了,实在惋惜。”
崔骏与郑启瑞对视一眼,瞬间心领神会,明白这是李文昊提出的条件。
崔骏豪爽地大手一挥,率先表态:“李使君提及的那条路,老夫也略有耳闻。既然李使君有修缮之意,那这事儿就交给崔、郑两家操办。所需钱粮、劳役等一应事务,都由我们两家承担,不知李使君意下如何?”
“既然崔、郑两家如此有心,本官自然没有异议。只不过,此事本是我刺史府职责所在,哪能全让你们两家承担。”
李文昊面露踌躇之色,继续说道,“若朝廷得知此事,总归影响不好,只怕有人借此弹劾我,说我身为刺史,却让世家大族越俎代庖。”
这话意思再明显不过,修路之事得崔、郑两家出钱出力,但功劳得记在刺史府名下。否则,那捐赠一事,一旦有其他人怪罪,李文昊可不打算担待。
郑启瑞心中虽有些憋闷,但丝毫不敢表露,忙说道:“李使君,这事儿完全以你的名义督造,对外就说刺史府主导。我崔、郑两家不过略尽绵薄之力,能为上洛郡百姓谋福祉,如此一来,又怎会惹来弹劾?依在下看,朝堂说不定还会为此对你加以嘉赏。”
李文昊听闻,脸上绽出满意笑容,微微颔首,缓缓说道:“既然如此,那此事便也算有了妥善处置办法。”
此事说的也并非修路一事,而是代表李文昊同意将此事揭过不提。
说着,李文昊抬手招来幕僚,将手中纸张递过去,郑重吩咐:“去告知负责制造石碑的工匠,让他们务必将这纸上的捐赠名册仔细镌刻好,一个字都不许出差错。”
这话让崔骏与郑启瑞暗自松了口气。虽说为这事得多花不少钱粮,但好歹也算有了个了结。
李修文与李文昊相视一笑,李文昊的笑容透着几分畅快。毕竟此番运作,刺史府不费吹灰之力,既能筹集到足够钱粮用于救灾善后,又能借无偿修路之举,为自己捞上一笔亮眼政绩,可谓一箭三雕。
而李修文同样满心愉悦,经此一事,李家子弟能得到崔、郑两家举荐入朝为官。虽说李家主家也有举荐资格,但名额有限,无论如何也轮不到上洛这一旁系分支。
一时间,正堂内气氛陡然轻松起来,众人脸上皆是笑意盈盈,各人心思不同,却都似得偿所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