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6章 (9)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1 / 2)人人都能读懂伤寒论首页

原文: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这段描述是对伤寒病经过误治(如催吐或泻下)后出现的一系列症状的记录,并给出了相应的治疗方剂,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首先,我们来逐句解析这段描述:

“伤寒,若吐、若下后”,意味着患者原本患有伤寒病,但在治疗过程中,可能由于误诊或误治,采取了催吐或泻下的方法。

“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这是指患者感到胸部以下(心下)有胀满感,且气息有上冲至胸部的趋势,这通常是由于脾胃功能受损,气机逆乱所致。

“起则头眩”,指患者起身时感到头晕目眩,这往往与体内水液代谢失常,清阳不升有关。

“脉沉紧”,脉沉通常表示病邪已入里,紧脉则主寒、主痛,这里可能表示体内仍有寒邪留滞,且病情较为紧急。

“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意味着如果此时再采取发汗的方法治疗,可能会扰动经络,导致患者出现身体震颤、摇晃的症状。这是因为发汗过度会伤津耗液,进一步加重体内水液失衡。

针对上述症状,张仲景提出了“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的治疗方案。这个方剂由茯苓、桂枝、白术、甘草四味药组成,具有温阳化气、健脾利水的功效。其中,茯苓利水渗湿;桂枝温阳化气,助茯苓利水;白术健脾燥湿,增强脾胃运化功能;甘草调和诸药,兼能补脾益气。四药合用,共奏温阳健脾、利水化饮之功,从而缓解上述症状。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方

原文:茯苓四两 桂枝三两(去皮) 白术 甘草(炙)各二两

首先,我们来看看这个方剂中的药材及其功效:

茯苓:四两。茯苓是一种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有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的功效。在这里,它主要用于利水渗湿,帮助身体排出多余的水分。

桂枝:三两(去皮)。桂枝是樟科植物肉桂的嫩枝,有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的功效。去皮后的桂枝,其辛散之力更强,有助于温阳化气,促进气血运行。

白术:二两。白术是菊科植物白术的干燥根茎,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的功效。在这里,它与茯苓协同作用,共同增强脾胃功能,促进水液代谢。

一、白术的基本药性

白术味苦、甘,性温,归脾、胃经。这意味着白术的药性温和,既不偏热也不偏凉,而是处于一种平衡状态。其味苦能燥湿,味甘能补脾,性温则能助阳化气,归脾、胃经则表明其主要作用于脾胃系统。

二、白术的主要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