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岳:(上台)亲爱的观众朋友们,大家好啊!我是小岳,今天给大伙讲点特别有学问的。
老孙:(跟着上台)大家好,我是老孙。小岳,今天准备讲啥?别卖关子了。
小岳:老孙,今天咱讲讲《黄帝内经》里的《上膈》,这可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医学智慧,跟咱身体息息相关。
老孙:嚯,这名字听着就高深,你可得讲明白。
小岳:您放心!先听原文,黄帝问岐伯:“黄帝曰:气为上膈者,食饮入而还出,余已知之矣。虫为下膈。下膈者,食晬时乃出,余未得其意,愿卒闻之。”
老孙:(瞪大眼,急忙打断)停!你这说得比我喘气还快,啥意思啊?
小岳:(笑嘻嘻)就是黄帝说,因为气机郁结在上,吃了东西就吐出来的上膈证,我已经懂了。但因为虫积在下形成的下膈证,吃了东西要过一昼夜才吐出来,我不太明白,想让岐伯详细讲讲。
老孙:哦,原来是这意思,那岐伯咋回答的?
小岳:岐伯就说了:“岐伯曰:喜怒不适,食饮不节,寒温不时,则寒汁流于肠中,流于肠中则虫寒,虫寒则积聚,守于下管,则肠胃充郭,卫气不营,邪气居之。人食则虫上食,虫上食则下管虚,下管虚则邪气胜之,积聚以留,留则痈成,痈成则下管约,其痈在管内者,即而痛深,其痈在外者,则痈外而痛,浮痈上皮热。”
老孙:(皱着眉)你这又跟炒豆子似的,我一个字都没听进去,你慢点讲。
小岳:(耐心解释)这是说啊,人要是情绪控制不好,一会儿高兴一会儿生气,饮食也没个节制,该吃的时候不吃,不该吃的时候瞎吃,再加上不能适应天气冷热变化。就会让脾胃运化失常,寒湿流到肠道里。肠道里的寄生虫一遇冷,就扎堆聚集在下脘这个地方。这时候肠胃就会扩张,卫气没办法正常保护身体,邪气就趁机跑进去了。人一吃东西,寄生虫闻到味就往上跑找吃的,这下脘就空虚了,邪气就越来越多,长时间积累就形成了痈肿。这痈肿要是在下脘里边,一碰就疼得厉害;要是在下脘外面,疼痛就比较轻,而且长痈肿的地方皮肤还会发热。
老孙:好家伙,这里面弯弯绕绕真不少,那黄帝接着又问啥了?
小岳:黄帝问:“黄帝曰:刺之奈何?” 就是问这病怎么用针刺治疗呢?
老孙:对呀,怎么治疗呢?
小岳:岐伯就回答:“岐伯曰:微按其痈,视气所行,先浅刺其傍,稍内益深,逐而刺之,毋过三行,察其沉浮,以为深浅。已刺必熨,令热入中,日使热内,邪气益衰,大痈乃溃。伍以参禁,以除其内,恬憺无为,乃能行气,后以咸苦,化谷乃下矣。”
老孙:(无奈地摆摆手)你这节奏,我真是跟不上,你再好好解释解释。
小岳:(笑着说)这是说治疗的时候,先用手轻轻按按痈肿的地方,看看病气往哪走,估摸估摸痈肿大小和病情发展。然后先在痈肿旁边浅刺,再慢慢往深了刺,围着痈肿扎针,但别超过三次。进针多深,得看痈肿在身体里的深浅。扎完针后,一定要用熨法,拿热的东西敷一敷,让热气进到身体里。每天都这么弄,邪气就越来越弱,大的痈肿就会慢慢溃烂。同时呢,还要注意一些禁忌,像不能吃啥、不能干啥,得配合着来,把身体里的邪气除掉。病人自己也要保持心情平静,别瞎操心,这样正气才能顺畅运行。最后再吃点带咸味、苦味的药或者食物,帮助消化,食物就能正常往下走,病也就好了。
老孙:哎呀,听你这么一讲,这《上膈》里的学问可真深,老祖宗太有智慧了。
小岳:那可不,咱老祖宗留下的经典,随便一篇都够咱们研究好久的。希望大伙听完,对中医、对《黄帝内经》能多一份了解和兴趣。
老孙: 咱们明儿接着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