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63章 五味论(1 / 2)岳孙曰岐黄养生相声合集首页

五味趣谈

小岳:亲爱的观众朋友们,大家好啊!今天我跟老孙给大家说段相声。老孙,您平时爱吃吧?

老孙:那肯定啊,谁不爱吃啊。

小岳:嘿,这爱吃里头可有大学问。您知道吗,咱们老祖宗在《黄帝内经》的《五味论》里,就把这五味的事儿研究透了。

老孙:哟,你还研究上《黄帝内经》了,那你给大伙讲讲。

小岳:好嘞!这《五味论》里,黄帝就问少俞:“五味入于口也,各有所走,各有所病。酸走筋,多食之,令人癃;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辛走气,多食之,令人洞心;苦走骨,多食之,令人变呕;甘走肉,多食之,令人悗心。余知其然也,不知其何由,愿闻其故。” 您听听,这说的是啥意思呢?

老孙:这一大串文言文,我听得晕乎乎的,你快给解释解释。

小岳:其实啊,就是黄帝问少俞,五味进到嘴里,各有喜欢去的地方,还会引发不同毛病。酸味走筋,吃多了让人小便不通;咸味走血,吃多了口渴;辛味走气,吃多了心里像被掏空;苦味走骨,吃多了会呕吐;甘味走肉,吃多了心里烦闷。黄帝说他就知道这些结果,不明白为啥,想听听原因。

老孙:那少俞咋回答的?

小岳:少俞说啦:“酸入于胃,其气涩以收,上之两焦,弗能出入也。不出即留于胃中,胃中和温,则下注膀胱,膀胱之胞薄以懦,得酸则缩绻,约而不通,水道不行,故癃。阴者,积筋之所终也,故酸入而走筋矣。”

老孙:这又是啥意思?你可别净拽文言文。

小岳:哈哈,简单说,酸味进了胃,它的气又涩又有收敛作用,到了上、中二焦,就不咋能出来进去了。出不去就留在胃里,要是胃里暖和,就往下跑到膀胱。膀胱那皮儿薄还软,一遇到酸就收缩卷曲,出口就堵住了,水道不通,就小便困难。而且前阴是筋汇聚的地方,所以说酸走筋。就好比那皮筋,一遇到酸,就缩成一团,不通畅啦。

老孙:嘿,这么一解释,还真有点意思。

小岳:接着,黄帝又问:“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何也?”

老孙:对呀,为啥吃咸多了会口渴呢?

小岳:少俞就回答:“咸入于胃,其气上走中焦,注于脉,则血气走之,血与咸相得则凝,凝则胃中汁注之,注之则胃中竭,竭则咽路焦,故舌本干而善渴。血脉者,中焦之道也,故咸入而走血矣。”

老孙:你这说得我直迷糊,快白话白话。

小岳:就是说咸味进了胃,气味往上跑到中焦,渗到血脉里。血碰到咸就凝结,胃里的汁液就得去稀释,胃里汁液少了,咽喉就干巴,所以舌头干爱口渴。血脉是中焦运送营养的通道,所以说咸走血。您想想,就像盐水喝多了,身体里的水分被“吸”干,可不就渴了嘛。

老孙:还真是这么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