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78章 难道就不能翻篇吗(1 / 2)乱世攀鳞:寒门枭雄篡汉史首页

这时蔡邕仿佛想到了什么,略显犹豫地开口道:"大王,臣有件事想斗胆询问。"

魏武嘴角微扬:"哦?何事?"

蔡邕郑重行礼道:"大王,撰写凉国史书时,臣遇到一个疑惑。就是关于大王的家世渊源。敢问大王可还记得祖籍何地?"

魏武脸上的笑容微微凝固,眼中闪过一丝不悦。

他心想:怎么到现在还有人提这事?难道就不能翻篇吗?

"蔡太常,"魏武的指尖在案几上轻轻叩击,"孤倒是好奇,为何突然问起这个?"

蔡邕行礼道:“大王明鉴,修史之事,首重真实。”

魏武的声音平静如水:“失了忆,记不清了。不过以蔡太常的才学,此事应当不难解决,不是吗?”

蔡邕会意,捋了捋花白的胡须:"大王既已不记得家世,臣斗胆建议,或可效仿古制..."

魏武眼中闪过一丝玩味:"哦?古制?"

"正是。"蔡邕行礼道,"春秋之时,田氏代齐,自诩舜后;战国之际,秦赵同祖,皆托名于颛顼。此乃..."

"此乃收揽人心之策。"魏武突然接话,嘴角勾起一抹若有若无的笑意,"蔡太常果然博学。"

蔡邕见魏武并未动怒,胆子稍大,继续道:"臣思虑再三,为大王拟了三套家世之说。"

“其一,可托名魏国宗室之后。战国魏惠王支脉,避秦乱西迁,世居陇西。此说可借魏国贤名,又暗合大王姓氏。

其二,可称汉初名臣魏无知后裔。魏无知佐高祖定天下,其子孙徙居凉州,世代将门。此说可攀附汉室,又不失武勋。

其三,可溯源自周文王之子毕公高。毕万封于魏,遂以国为姓。此说最为尊贵,直追三代。”

魏武闻言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神色。

他穿越而来,在这世上无根无基。

当初为了立足,随口编造了父亲叫魏志字汉意,母亲吴雯字云文的身世。如今已在这乱世称雄,确实需要个更显赫的出身...

"蔡太常用心了。"魏武沉吟片刻,忽然问道:"若选其一,太常以为该如何完善细节?"

蔡邕眼中精光一闪,立即答道:"魏惠王后裔之说最为稳妥。臣可考证魏国宗谱,将大王一脉接续在魏公子赫之后。公子赫在秦灭魏时率部西逃,正合情理。"

魏武轻轻颔首,却又话锋一转:"不过...孤倒觉得第三个更有意思。"

蔡邕一怔,随即会意:"大王圣明!周室苗裔,确实更为尊贵。只是..."他略显迟疑,"此说需要更多佐证,恐怕..."

"恐怕什么?"魏武似笑非笑地看着他。

"恐怕需要些...天降祥瑞。"蔡邕压低声音,"比如在陇西某处"偶然"发现周朝铜器,或是..."

魏武突然大笑:"好!好一个天降祥瑞!蔡太常不愧是当世大儒!那就这么办吧。不过..."

他目光如电:"此事需徐徐图之,不可操之过急。先放出些风声,看看各方反应再说。"

蔡邕深深一揖:"臣明白。臣会先在校经阁的典籍中"发现"一些线索,再让门生弟子在太学中讨论..."

魏武满意地点点头,忽然想起什么:"对了,孤父亲魏志、母亲吴雯的名讳,要如何融入这个谱系?"

蔡邕早有准备:"可将大王先尊列为毕万第四十七世孙,因避王莽之乱改回祖姓。至于吴夫人..."他略作思索,"可称吴国王室后裔,吴越同源,亦是贵胄。"

魏武眼中闪过赞许之色:"甚好。不过..."他的声音突然低沉,"此事仅限你我知晓。"

蔡邕立即跪伏于地:"臣以性命担保,绝不会泄露半分!修史之时,定会做得天衣无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