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03章 再次通电全国(2 / 2)烽火淞沪首页

他提前安排了炮兵阵地的转移,让人群提前疏散到安全地带。

不仅如此,他还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用稻草制作稻草人,用树桩制作假的火炮群,放置在原来的炮兵阵地上,以此来吸引日军飞机的投弹。

日军飞机果然中计,将大量的炸弹投向了那些假目标,而真正的炮兵阵地则安然无恙。

投完弹后,日军飞机剩下的手段就是低空扫射了。

但陈哲同样早有准备,江边的 20 毫米机关炮早已打开支架,黑洞洞的炮口如同死神的眼睛,死死地盯着日军飞机。

而 3 挺放空机枪也已经装填好弹药,蓄势待发。

当日军战斗机如饿鹰一般扑来的时候,两岸顿时响起了震耳欲聋的枪炮声,仿佛要将这片天空撕裂开来。

在枪林弹雨中,又有一条木船不幸成为了日军飞机的攻击目标。

那艘木船原本装满了人,他们或是惊恐地尖叫着,或是沉默地祈祷着,然而这一切都无法阻止日军的残忍攻击。

随着日军飞机一阵密集的扫射,许多人还来不及反应就已经被射杀在江中,鲜血染红了江水。

面对日军的暴行,我方并没有坐以待毙。

防空机枪喷射出密集的子弹,形成一道道火网,试图阻止日军战斗机的肆虐。

与此同时,船上的特务连也迅速架起机枪,毫不畏惧地向天上的飞机发起反击。

一时间,枪炮声响彻云霄,火光冲天。

在激烈的交火中,不一会儿就有两架日军战斗机被击中,冒出滚滚浓烟,最终坠毁在江中,激起巨大的水花。

这惊心动魄的一幕被陈哲用照相机完整地记录了下来。

他的镜头捕捉到了战斗机坠落的瞬间,也定格了那些英勇无畏的战士们的身影。

当日军飞机飞走后,陈哲立刻让通讯员再次通电,向外界宣告了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87师261旅预备第一团在长江上空成功击落日军战斗机两架!因为我方人员在这场激烈的战斗和空袭中损失惨重。无奈之下,预备第一团只能在被救人员中挑选合适的人来补充扩编人员,以增强战斗力,应对江南岸日军对掩护部队可能发起的新一轮攻击。”

与此同时,日军的两个大队如饿虎扑食般向南岸阻击阵地猛扑过来,一时间枪炮声震耳欲聋,火光冲天。

陈哲站在高处,一边紧张地观察着防空作战,一边通过电台与对岸的阻击阵地保持着密切联系。

陈哲让王伟汇报日军坐标,用江北的 150 毫米重炮远程打击对岸的日军,可惜只有一门重炮,杯水车薪。

就在战斗进入白热化阶段时,陈哲突然收到了一份紧急电报。

原来,军政部派了专员前往滁州,正在催促他尽快将胶卷送过去。

陈哲心里一紧,他深知胶卷的重要性,这不仅关系到整个战局的胜负,更关乎无数人的生死。

与此同时,战区和军政部也传来消息,他们同意了陈哲扩编部队的请求,但有一个条件——必须将胶卷送到滁州,并带领这两万士兵一同前往。

届时,他们会给予陈哲一个旅的编制。

面对如此重要的任务,陈哲毫不犹豫地做出了决定。

他决定亲自带着胶卷和警卫排前往滁州,确保任务的顺利完成。

在临行前,他将副团长叫到身边,郑重地交代道:“我走后,这里就交给你了。继续指挥部队整编和作战,一定要快速把对岸的人运过来在马庄集结,让第一团提前过江,4 辆 95 坦克用登陆艇运过来,实在运不过来就炸了,人回来。”

副团长深知责任重大,他坚定地点点头:“放心吧,团长,我一定不辱使命!”

接着,陈哲又对三团团长陈海下达了命令:“你组织士兵以班为单位,分批护送过江人员前往马庄。每个班负责护送 500 人,尽快出发,每两队之间间隔 15 分钟,每人一天两碗稀饭,我们粮食不够这帮人吃两天的。”

三团的官兵们迅速行动起来,有条不紊地组织着人员前往滁州。

陈哲则趁着日军飞机轰炸的间隙,带着20名侍卫和赵月玲乘坐小轿车和两辆卡车出发,其中一辆卡车装载了铁锅和粮食以及炊事人员在中途设立一个补给点的。

一路上,三辆汽车小心翼翼地躲避着日军的飞机,朝着滁州方向疾驰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