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封一反常态,并没有先听取众人的意见,而是将自己的想法直抒己见。
刘封想要河内的根本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割裂曹操和袁绍的联系。
曹操如今和袁绍的联系堪称漫长,依托黄河,连绵河雒、兖州两州郡,长达千里。
可仔细分析后,又会将这一长串分成两大块,其一是兖州,其二是河内。
兖州虽然广阔,却很容易切断。
这不仅仅是因为刘封拥有的水军优势,同时更是因为兖州一马平川,无险可守,而且还是大平原,即便有坚城难下,也可以轻易的绕城而走。
历史上曹操为什么要打官渡之战,其实还不是因为官渡已经是地形最有利于防守的地区了。其他地方显然更加糟糕,根本堵不住袁绍南下的十几万精锐。
所以兖州从来没入过刘封的眼界。
可河内不同,河内这里黄河变得狭窄,而且河流流速也并不湍急,孟津、五社津、平阴等上乘渡口不算,河阳这里甚至可以搭建起沟通两岸的浮桥。
最重要的是,河阳三城虽然没有建立起来,但建筑基础的岛屿却是耸立在那里的。
一旦河阳三城建立起来,即便是刘封的水军助阵,也很难攻占此地的。
若是袁曹联手,河内必是其核心关键之地,同时也会成为刘封的心腹之患。
如果能够提前掌控河内,那曹袁就会被彻底分割,而且有河内在手,曹操在洛阳就极难站住脚跟。
这不仅仅是刘封个人的战略眼光,更是有着历史事实来背书的。
被称为后三国时代的东西魏争霸时代,宇文家从西魏开始,一直打到西周,就是因为河内以及河阳三城的缘故,始终在洛阳站不住。虽然每次出兵,几乎都能拿下洛阳城,可最后的结果也只能放弃洛阳撤退,灰溜溜的退回关中。
可见河内的重要性是何等之高了。
还有一点,若是能够占住河内以及河阳,雒阳对于刘封来说,就变成了易攻难守,可以走水路绕过汜水关、伊阙关、广成关、大谷关、轘辕关等路上要隘,直取孟津。
不过凡事都有两面性,河内的确这也好,那也好,但却也有着一个致命缺陷,那就是太危险了。
河内对邺城方向可谓是一片坦途,易攻难守,同时又孤悬于外,形同飞地。
一旦曹操先动手,正因为河内的重要,以及能够切断袁曹联系的作用,其必然会受到来自袁、曹夹击的巨大压力。
一个不好,就是折将覆师的结局,而且正因为河内的重要性,到时候覆灭的必然是刘封手下最为精锐的部队。
真要到了那个时候,伤筋动骨都是轻的,一旦让袁曹打顺风了,局面可就难看了。
以刘封和周瑜的计算,想要在河内起到应有作用,至少得投入五到七万大军,最好的选择就是摧锋、挽澜两军。
同时,还得要确保后勤保障必须能够跟得上,可以对河内军队进行源源不绝的补给。
否则,一旦失去了粮食、布帛、药材、军械等各种物资的补充,再精锐的部队也会疲劳崩溃的。
就算人能靠意志坚持,那么武器、甲胄、战马等又该如何坚持?
备用的长短兵器、弓弦、箭矢、甲片、马匹食用的草料,豆饼、鸡子等等一旦告罄,难道让摧锋、挽澜两个军拿拳头去对敌吗?
事实也正如刘封所预料的那样,等他将情况全部叙说了一遍之后,在场的诸将们立刻分成了两派。
太史慈、陈登、张辽、庞统等人对这计划很是赞同,并主动请缨求战,而赵云、诸葛亮、陆逊等人却是持保守意见,觉得此事太过凶险。
如果说之前刘封的想法是倾向于激进的话,可听了诸葛亮的建议后,不由有些迟疑起来。
诸葛亮道:“主公父子如今虽据五州之地,然根基未固,民心草附。若无大变,则诸事皆宜,可若是遭遇大挫,恐五州动荡。更何况此番行事,小胜不足喜,大败则危矣。
昔楚霸王项羽,兵锋之盛,天下莫敌,然不思固本,南北开衅,此皆因恃强而骄,不察天时地利人和之故,后又轻敌冒进,终困垓下,自刎乌江。
公孙瓒威震幽州,东光之战,以少胜多,摧破黄巾数十万,其时天下震怖。然其不思深耕幽冀,以固其本,终招致界桥之败,如今更是命丧易京,高楼自焚;吕奉先勇冠三军,刺逆董贼,反乱兖州,濮阳一战,险些烧死曹操,可如今却是走投无路,若非老主公收容,恐已殒命兖州。
此二人有此下场,皆因恃勇轻进,不知持重之故也。
主公岂不闻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
主公欲成王业,当效古之圣王,知进退存亡之机。
昔越王勾践,兵败会稽,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灭强吴;太祖高皇帝,初入关中,约法三章,退守巴蜀,养民蓄力,终败项羽于垓下。
此皆厚积薄发,以静制动之道也。”
刘封心中为诸葛亮所动,可面上依旧犹豫不决,蹙眉迟疑道:“然袁本初海内人望,名动九州;曹孟德足智多谋,英武善断。此二人皆是当世枭雄,其势已成,若继续纵其坐大,日后岂不更难图之?”
诸葛亮却是反驳道:“不然。昔晋文公避楚三舍,非怯也,待其骄惰而后击之;孙膑减灶诱庞涓,非弱也,待其轻敌而后擒之。今主公据五州之地,广积粮草,修政安民,约法省刑,轻徭薄赋,使民得休养。待府库充盈,人心归附之后,内修仁政以结民心,外联豪杰以分敌势。
届时曹操、袁绍自相攻伐,或天灾人祸,彼时乘隙而动,可一举而定。
若眼下急于一战,胜则尚可,败则五州震动,前功尽弃矣!”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