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克借助工具,小心翼翼地贴近壁画,从背包中取出放大镜和便携式光谱仪。
“这些颜料里检测出孔雀石和蓝铜矿的成分,是古埃及人常用的矿物颜料。
混合的粘合剂里,有拉拉尼岛特有的树胶成分。”
杰克兴奋地说:“说明这些壁画是古埃及人与岛上原住民合作完成的。
也就是说,拉拉尼岛历史上有古埃及人生活过。”
拉拉尼岛本来就是非洲西海岸的一座海岛,从地理上,距离埃及一千多公里,不近,但也不远。
古埃及人来到拉拉尼岛,也完全有可能。
李恨水用英语问杰克:“这洞穴里会有华夏人的痕迹吗?”
杰克摇头道:“没发现,至少现在没发现,华夏距离这里太远了!
在当代,世界就是地球村,但在遥远的古代,华夏人远渡重洋,来到非洲西海岸,难于上青天。
当然,在近代,你们郑和下西洋来过非洲。”
李恨水很希望洞穴里出现华夏人的遗迹。
虽然杰克说不太可能,但他认为还是有可能的。
在大航海时代,郑和下西洋,来过非洲。
在此之前,有没有华夏人来过非洲?
答案是有的。
万晓雅突然大叫:“你们看,这里的壁画,明显是华夏唐朝时的仕女图,还有唐三彩图!”
李恨水惊喜万分。
还真的是!
果然,一幅描绘着唐代仕女的壁画映入眼帘,画中女子身着襦裙,广袖飘飘,发髻间簪着金钗,身旁摆放着色彩绚丽的唐三彩骆驼俑与胡人俑。
壁画旁还刻着几行模糊的文字,虽然部分已被岁月侵蚀,但依稀能辨认出“宝应”“杜环”等字迹。
李恨水平日里也喜爱看一些历史书,一下子就看出名堂:“这是杜环在岩壁上作的画!”
万晓雅问:“杜环是谁?”
李恨水介绍道:“杜环是唐代着名旅行家。
唐天宝十年,杜环随高仙芝在怛逻斯城与大食(阿拉伯帝国)军作战被俘。
此后的十多年间,他在西亚、非洲旅行,写了《经行记》一书,是有历史记录最早涉足非洲的中国人之一。
想不到,杜环还来到拉拉尼岛,并在这里作画。
这说明,这座洞穴,古代人并不难进去。也许那时没有像现在这么茂密的树木。”
李恨水接着说:“《经行记》原书失传。
但杜佑在《通典》卷一百九十三《边防典》摘引数段,约一千五百字,让后人能看到《经行记》的一部分。”
万晓雅突发奇想:“我们会不会在这座山洞里找到《经行记》原本?”
李恨水说:“在《通典》的记载中,杜环详述异邦风土人情,但缺失最为关键的归途章节。
如果能在洞穴内发现《经行记》原本,将能填补唐代中外交流的空白,让我们得以发现这一失传已久的旅行游记原本。”
再往前走,洞口越来越小,小到只有洞穴入口那般大。
有一个向上的陡坡。
如果不上这个陡坡,那就只能原路返回。
到目前为止,洞穴只有一个方向向前,里面没有错综复杂的洞穴。
但这只是刚刚进入洞口。